心理学名著:一眼看穿伪科学,《对伪心理学说不》 1.弗洛伊德虽声名远扬,创造了如“潜意识”、“焦虑”这些心理学词汇。但是,弗洛伊德的研究并没有什么科学实验做支撑,所以并不被现在主流的心理学领域所认同。所以对那些打着弗洛伊德旗号的文章要具有批判性思维; 2.心理学是非常多样的,具有很多分支。希望通过心理学获得一套宏大的理论来概括方方面面问题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3.科学具有可证伪性。这一条可以帮助你识别99%的骗局。比方说,你用了我的XX产品,你就会怎么怎么样,如果你没有变的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你用量不够,或者还没到时间或者你自身体质的问题。这种骗局无法被证伪,又无法作出预测,只能对你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解释。 4.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它只能在事后解释,这个是潜意识的表达,那个是性欲的表达…看似很有道理可是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不得不承认,不可证伪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市场,因为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 5.可证伪不代表这个理论不好,因为我们在不断的修正旧理论,形成更完善的新理论 6.几乎所有产生与医学和心理学的疗法都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并且总能催生出一些发自内心认可其疗效的人。实际上,仅仅暗示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使许多人感觉病情好转。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7.在生物学医疗研究中,所有的新药研究都必须包含对安慰剂效应的控制。 8.各种庸医庸术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利用了安慰剂效应,而很多患者仅仅是通过安慰剂效应,就对疗效非常的满意而去为庸医背书。 9.当你驾车10公里去买一张彩票的时候,在车祸中丧命的几率要比你获得头奖的几率高16倍。但我们的感受却恰恰相反,这就是因为人们极易受到个例的影响(尤其是这个个例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 10.评估证据的时候,鲜活性问题是一个我们都要面临的难题。并且,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媒体骇人标题的社会中,很难不受到影响 11.“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有一点点自私…”,如果你意识到这段话可以准确的概括自己,那么就上了巴纳姆效应的当。这就是占星术、算命的把戏。 12.这种现象并不罕见,500强企业的招聘甚至会去寻求“通灵师”,中国也有很多成功人士去请教所谓的“大师”。这类人总是有巨大的市场 13.相关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例如,有一项中国台湾地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调查哪些因素和人们对避孕工具的使用有关,最后发现。家中电器数量越多的家庭,避孕做的更好。数据表现,这两者呈现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但是我们并不会为青少年派发烤箱来解决怀孕问题。因为虽然他们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14.但是有些例子就不如避孕和烤箱来的那么明显。例如有人认为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业成就更好,但当他们剔除学生家庭背景和治理能力的变量之后,发现学生学业成就和学校类型没有任何关系。 15.人们喜欢总结偶然性和随机事件的规律,但是,它们就只是偶然事件而已。随机选择500支股票,几十年后的收益都比华尔街2/3的股票经纪人高。让100只猴子来选股票,也会有50只猴子 会选出有优势的股票 16.人们无法接受个人因素无法影响偶然事件这个事实。因为人们想要“征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选择的彩票就比随机派发的彩票更吸引人,而且试图寻找彩票规律的书大行其道也有其原因(虽然一点都不靠谱)。 17.与之类似的,人们还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公平的,所以当某些不幸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我们也会认为“受害者有罪” 18.巧合:不用为巧合惊叫不已,即使概率再低,也有发生的可能性。每天都会发生众多的事情,想想几十年就会发生数以万计的事情,在这当中,出现某些巧合是一定的。著名的“生日问题”,一个35人的班级,出现两位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大于0.8 19.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在一个随机亮红灯(70%可能性)和蓝灯(30%)的实验中,被试者虽然意识到了红灯亮的更多,但是在预测时一会预测红灯一会预测蓝灯,反而只达到了58%的正确率。因为人们总是想要“百分之百”的正确率。如果放弃那30%的蓝灯,无论如何都预测红灯,却能达到70%的正确率。 有什么关于心理学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读书时间 分享: |
本站部份资源来自网络分享并注明出处,若有侵权或不良资源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手机版|打工族生活理财
GMT+8, 2025-5-14 08:23 , Processed in 0.0193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