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探索创新、责任与技术信仰的起点 盖茨从自己的家庭环境讲起。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热衷社区服务,从小家中强调教育与讨论的氛围。尽管天资聪颖,他在学校并不总是守规矩,却展现出极强的逻辑天赋与阅读欲望。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3岁,那种与机器交互、通过指令控制世界的感觉深深吸引了他。 在湖畔中学,他结识了后来共同创办微软的保罗·艾伦,并通过大量自学和实战经验,逐步打下扎实的编程基础。他回忆了自己如何在一间不起眼的电脑房日夜编程,如何“黑进”计算系统为自己争取更多计算机时间,如何在失败中锤炼判断力。这些故事显示出他对“源代码”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理解,更是一种思维模型:清晰、精确、可调试、可优化。 进入哈佛后,盖茨依然沉迷编程,直到看到《大众电子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决定与艾伦一同创业,顺势而为地走上了一条从未设想却再也无法回头的路。他承认:这并不是一份关于“成功”的剧本,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动机、专注和选择的说明文档。 《源代码》并不追求高潮迭起的商业戏剧,也不是一篇纯粹的技术回忆录。它是一位世界级科技领袖,试图将自己从“少年程序员”成长为“有全球责任感公民”的思维过程坦诚展开。他希望读者从中不仅看到技术的力量,也看到诚实面对未知、愿意持续优化自己的重要性。 每日一书 更多视频/文章……
分享: |
本站部份资源来自网络分享并注明出处,若有侵权或不良资源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手机版|打工族生活理财
GMT+8, 2025-8-2 11:14 , Processed in 0.0195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