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喔免驚老】媽,這不是你的家 老師最近開闢了一個新的平台叫做諸葛錦囊 將老師30年來從事營銷,領導和經營管理累積的實戰經驗,及老師學習世界名師和業界精英的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經歷到的,和實際成功的方法,透過影片或語音,在「諸葛錦囊」這個學習平台,將一生所學,拋磚引玉的整理出來,和更多學員分享。 未來也將整合各界名師加入,讓「諸葛錦囊」更豐富,更全面,目標要做到成為一個華人學習平台中最專業,最能幫助學員學習成長的一個線上學習平台。 喜歡LEO老師分享的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從下列諸葛錦囊的連結,來找到更多LEO老師分享及發布的新資訊,歡迎大家加入 https://mr.liang.live/ 諸葛錦囊官網 喜歡我們影片的朋友 歡迎訂閱,按讚,加分享 記得打開小鈴鐺 才不會錯過我們 為你精心準備的影片 ------------------------------------------------------------------------------------------------------------------------------------------------------------ "媽,這不是你的家" 這篇孩子寫給媽媽的信很長 但字字句句都是每個家庭可能發生的事 值得深思 孩子成家後 要怎麼跟孩子的小家庭相處? 要不要跟孩子一起住呢? 這樣的問題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想過, 而且答案一定千差萬別。 哈囉 大家好! 我是LEO老師開講 哩喔免驚老的LEO老師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 《媽,這不是你的家》 是一位兒子寫給母親的信, 像是無數個家庭一樣, 母親為兒子付出了大半輩子, 還想著繼續付出, 但兒子的回答卻讓人感慨萬千 以下是文章全文: 老師唸給大家聽聽 媽,前些日子和你打電話 你在電話裡頭說你退休了 賦閑在家無事可做, 想來我這住一段時間。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和曉夢都很開心 你來的那天,曉夢怕你認不得路, 還專門請了假去接你。 上周我出差了一周, 前天剛回到家門, 坐下還沒多久,你後腳就跑來問我: 你平時跟曉夢是怎麼生活的? 我聽出了你的話外音, 問發生了什麼事, 結果你只是說: 曉夢還不懂得怎麼當一個好妻子。 為此,我專門和你還有曉夢談了很久, 總算知道發生了什麼。 我寫這封信,就是想告訴你: “媽,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家。”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 兩個人之間年齡相差的越大, 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往往也越明顯。 我和曉夢才剛結婚沒兩年, 但你和我爸都已經退休了, 我們之間隔了整整一代。 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的看法都會發生分歧。 前幾天,天氣轉涼, 南方的炎熱裡總算有了一絲涼意, 曉夢依舊像平時一樣,穿著涼鞋短袖出門上班。 你看到後,就指責她說: “這麼冷,你還穿短袖涼鞋! ”曉夢只能尷尬一笑地說不冷。 有一次,你看到她在喝溫水時, 就說:“喝這麼冷的水,對身體不好,把水煮開了再喝。 不由分說地就上前把溫水倒了,重新倒水加熱。 曉夢跟你解釋,喝太熱的水,吃太熱的食物, 其實才是對身體不好, 容易燙傷喉膜,還容易得食道癌。 你卻說: “我喝了一輩子的熱水都沒事,聽我的沒錯。” 這些生活習慣和觀念上的分歧還有很多, 這不只是在你和曉夢之間才有, 以前我未婚時,也經常會在這些小事上和你有分歧。 媽,我想說一句: 家人之間觀念不同,不必強融。 每個人都會因為生活環境、教授的教育等因素 而有著不同的思想觀念, 更何況相差了幾十歲的兩代人呢? 即使是家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非要強迫別人和自己一樣, 這日子是過不下去的。 和睦的家庭, 不是所有人都一樣,而是儘管各自不同, 卻仍能接受對方,包容對方。 我記得小時候, 你和爸爸的感情很好,幾乎不吵架。 但在我記憶中,你們為數不多的幾次吵架, 全都是因為奶奶。 那會正是我準備上初中時, 奶奶來我們家住了一段時間。 奶奶一來到家裡,就像是女主人一樣, 凡事都會過問。 如果有哪件事沒有經過她同意就做決定, 她就會生氣的罵老爸。 而且雖然嘴上罵著他,卻是指桑駡槐地說你。 吃飯多放了點鹽,就說你不會做飯; 用洗衣機洗衣服,就說你懶,還浪費水電; 買幾件衣服,就指責你花錢大手大腳…… 面對這些,當時老爸礙于奶奶威嚴,沒有做出行動, 你也不好和老人家爭論, 因此你和老爸吵了好幾次。 小時候我不懂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但後來我明白了: 一個家庭裡,只能有一個女主人, 而且這個人應該是妻子,而不是婆婆。 媽,你是過來人,對此最有體會, 我不想重蹈覆轍,我希望你能理解我。 結婚之前,作為兒子,你是家裡的女主人。 結婚之後,作為丈夫,我的妻子才是不可撼動的女主人。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擁有第一發言權, 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所以,在我心裡,曉夢才是這個新家庭的話事人, 而不是你。 媽,我出差回來後,你每餐都會加菜, 做的都是我喜歡吃的,儘管到最後都吃不完。 家裡的衛生,你三天一次打掃,五天一次大掃除, 家裡一塵不染,看著確實舒心, 就連家裡的保姆都感慨她要失業了。 每天早上,我還睡眼朦朧的時候, 你就已經起來做早餐了。 我說下樓買點吃的就行了, 你說外面的不如自家的好吃, 不過你的手藝確實沒得說, 你來之後,我又胖了幾斤。 媽,你做的這些我都記在了心裡, 但細細想來,卻覺得不妥。 我已經是一個成家立業的人了, 你也工作幾十年光榮退休了, 我不需要你來當保姆, 照顧我的飲食起居, 你也沒必要再忙于孩子。 我一直覺得,為人父母, 孩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如果人生中只有孩子, 卻是一件可怕的事。 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孩子會壓力大, 更意味著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 前幾天,我們走在街上,樓下的廣場上有一群阿姨 正在興致勃勃的跳著廣場舞, 旁邊還有一些零星的阿姨在牽著小狗,邊散步邊閒談。 你一直看著她們,我看著你,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這種每天照顧兒子、指點兒媳的日子 並不是你想要的。 我記得你以前總說, 退休之後想出去旅遊,想學交際舞,想養一條狗。 那時我小,你需要花時間照顧我,後來工作忙,你沒空做想做的事。 有錢有閑,還能做喜歡的事,是最幸福的狀態。 現在你退休了,你也該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 作家淩嵐曾說過一句話: 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在我看來,婆婆和兒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都是如此。 想要減少衝突,並相處愉快, 就需要親近地保持距離, 互相關心,卻不過分干涉別人的個人生活。 媽,也許你會覺得,我和你有著血緣關係, 你才是我最親近的人,曉夢只是外人, 我不該這麼向著她。 但是,媽,陪我面對人生的風雨, 與我一起過完這輩子的是我的妻子, 我護著她是天經地義的事。 愚孝並不可取,我不想當一個愚孝的人。 每一段母子關係,在結婚後都該破碎一次,重建一次。 破碎過往的依賴, 重建親近又不越界的關係。 婚姻是夫妻之間的事, 最忌諱的就是有第三人插足, 無論這個人是誰。 媽,你和老爸組建了家庭, 我現在也和曉夢組建了家庭, 希望你能理解兒子維護家庭的苦心。 下個月,老爸也要過來了, 我給你們都訂了團,去你一直想去的北歐。 好好享受退休後的二人世界吧, 祝你們旅遊愉快。 看完《媽,這不是你的家》, 你有哪些感觸呢? 你認為父母應該如何更好的跟孩子相處呢? 當你老了,你的歸宿在哪?你的依靠是誰? 是你摯愛的子女,還是相依為命的伴侶? 老師看完之後的感想吧! 就只是個人的感想喔 我覺得信中寫的「句句實言」 但⋯做法不妥! 這個社會如果説話不經包裝 不用些技巧,縱使句句實話 也令人難以接受! 我反問自己如果這封信 是由我們子女親自寫給我的 我真的可以接受嗎? 真的不會往心裏去嗎? 真的未來不會有疙瘩嗎? 你呢?如果你收到了⋯ 你會如此平常心嗎? 我想如果你真的是一名 有如此理性的父母 那麼你絕對不會收到這樣的信 所以會收到這樣信的父母 一定是依賴性很高的父母, 這類型的父母, 真的可以接受如此直白的表達? 我保持懷疑的態度! 老師教溝通與演說多年 會說話的人會把煤礦講成金礦 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把機會講成誤會 如何:大話小說,重話輕說 狠話柔説,長話短說 該説的話,不該説的千萬別說 處理衝突要學會三變 天變地變和時變 所謂天變「事緩則圓」 不要在氣頭上處理事情 記得先處理心情才能處理事情 等待一些時間,等氣消了再處理⋯ 地變、人類的右腦處理圖像 如果問你,上一年的今天你在幹嘛?你可能記不起來! 但給你一張照片,可能瞬間就能喚起你的記憶 所以不要在發生衝突的現場處理問題,免得觸景傷情 就如同,男女朋友談分手,選對地方就是保命的最好保障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人變 也就是老師要表達的最重要的觀念, 這封信句句屬實 但老師認為 不應該由當事者來說 應該換個人說 換個人說衝擊沒那麼大 換個人說就是給出良心的建議 所以為什麼老師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呢? 年紀越來越長的我們 要慢慢地學會過自己的生活 給予孩子們適當的空間 多去聽聽看別人的意見 不要老是活在自己的觀念裡 如何才能“老有所依”, 或許沒人告訴過你這個問題的真相。 都說“養兒防老”,把養老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 是非常不靠譜的。 作家龍應台 在「目送」的文章說過: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管走多遠,飛多高, 父母永遠在後方守望著子女, 哪怕看到的只是一個背影。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是一種本能的順應; 孩子愛父母是人性,是一種需要領悟的超脫。 說到底, 養老真的還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硬朗的身體,靠自己內心的充盈: 37年次的張小燕的一席話,太棒了! 50 歲以後,不要自做多情,每一點都很現實! 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 只要身體能自理,就要與兒女分居,獨立生活。 不能把「幸福晚年」寄託在兒女身上, 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 的現實, 以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要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 不要把痛苦困難總對兒女講。 否則,孩子們會煩你的。 別把親情看得太重,別再牽動太多的親情, 到了人老沒用的時候, 親情已經對你敬而遠之。 不要自做多情地去惦念別人,從而加重感情的負擔。 要輕鬆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 不要去管「別人的事」,別操心 「老天爺的事」。 首先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給子女添麻煩也就是貢獻了。 張小燕這說的太有智慧了! 活着就是勝利,賺錢只是游戲, 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 百年之後,因爲我們要沉睡,睡很久,很久- 最後總結, 所有為人子女的千萬有問題 不能和父母對著幹 要用方法和智慧來解決問題 不能那麼簡單粗暴 要學會借力使力 而所有大哥哥大姊姊 我們的熟齡長輩們 這封信裡寫的都是事實 我們要提早學習並有所體會 都說想要人愛 就得自己學習自己可愛 不要多管閒事,不要惹人嫌 不然以後你的子女,真的給你這封信 我看你不就要氣到瘋掉了 多來「哩喔免驚老」看看視頻吧, 反正閑著也是閒著 也許一句話,一個觀念,聽懂了,學到了!悟透了! 也能得到一點成長,不是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收藏, 讓身邊的朋友看到。 讓我們一同健康快樂的一起變老吧! 我是LEO老師 我們下次見,拜拜! LEO老師開講 更多视频/文章……
分享: |
本站部份资源来自网络分享并注明出处,若有侵权或不良资源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手机版|打工族生活理财
GMT+8, 2025-8-21 06:17 , Processed in 0.0394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