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工作与生活意义的关系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 副标题: 给打工人的一场心理按摩 原作名: Not Working:why we have to stop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往期精彩节目: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58rNgEE1Vt3G40E_NWAsA/videos 请我喝杯咖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58rNgEE1Vt3G40E_NWAsA/join 每日一书 更多视频/文章……
分享: |
本站部份资源来自网络分享并注明出处,若有侵权或不良资源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手机版|打工族生活理财
GMT+8, 2024-11-30 08:58 , Processed in 0.0246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